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建党百年话标准 > 标准故事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以标准化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 引领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8-23 16:55       信息来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螺纹件是人类最早发明的简单机械之一。在古代,人们利用螺纹固定战袍的铠甲、压榨油料和制酒。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人发明了丝杆主轴车床、板牙和丝锥,为螺纹件大批量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1841年,英国人惠特沃斯(Joseph Whitworth)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份螺纹国家标准(BS84,惠氏螺纹,B.S.W.和B.S.F.),从而奠定了螺纹标准的技术体系。1905年,英国人泰勒(William Taylor)发明了螺纹量规设计原理(泰勒原则)。自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面掌握螺纹加工和检测技术的国家,英制螺纹随着“日不落帝国”的兴起而得到推广和应用。

初步建立我国螺纹标准体系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快速提高新中国工业整体水平,我国决定全面采用苏联标准技术体系。截至1958年,经过对苏联标准的吸收和转化,我国发布了12项普通螺纹机械行业标准。此后二十多年,我国螺纹标准不断扩充、完善,接连发布常用的紧固和传动螺纹的国家和机械行业标准,如梯形螺纹、管螺纹、螺纹量规和刀具等国家标准。此外,为方便螺纹量规从业人员的理解和学习,还编写出版第一版《螺纹量规手册》,介绍普通螺纹量规计算及制造尺寸。  

至此,中国螺纹标准完成了第一阶段标准体系建设。  

踏实进取,迈向国际舞台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始积极吸收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螺纹标准转向国际(ISO)和欧美标准技术体系。1987年,全国螺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08)成立,这是中国螺纹标准化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螺纹标委会组建,我国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各行业的螺纹标准化技术专家,为今后中国螺纹标准化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中国也开始迈入国际标准化舞台,在国际螺纹委员会(ISO/TC 1)和国际管螺纹分委员会(ISO/TC 5/SC 5)由O成员转变为P成员,出版ISO国际螺纹标准译文集和《螺纹标准大全》手册,推广和普及国际螺纹标准,并于1997年第一次组团参加ISO国际螺纹标准化会议。  

借助于我国技术人员的智慧,国内专家着手厘清英、美管螺纹的米制化转换方法,于1991年颁布常用的美制管螺纹标准,随后发布配套的2项英制管螺纹量规和7项刀具标准,困扰国人比较严重的“三漏”现象得以解决。  

至此,我国已建立起与国际全面接轨的中国螺纹标准体系,中国标准已能满足世界最大机械加工中心的螺纹需求。  

昂首阔步,跻身世界前列  

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内螺纹加工及测量技术日益提升。面对国内外巨大市场,中国专家研究世界各种螺纹的技术特点,融会贯通各国不同技术体系的螺纹标准,提出各类螺纹的最佳技术解决方案,而工业发达国家往往是机械产品设计的输出方,主要接触和使用本国螺纹标准,很少研究他国螺纹标准。因此,中国融会贯通、包容四方的技术方案奠定了我国承担螺纹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技术基础。  

2004年,中国成功申请承担国际螺纹技术委员会(ISO/TC 1)秘书处工作,并担任该委员会的主席和秘书职位,中国专家开始承担相关国际标准项目的召集人和起草人。2005年,国际螺纹技术委员会通过了中国提出的国际螺纹技术委员会中长期工作计划(BP)和国际螺纹标准体系。在《螺纹中径米制系列量针》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中国专家解开百年量针公差要求之谜,提出螺纹量针直径精确计算公式,纠正许多工业发达国家标准中的严重技术错误,中国技术方案得到各国认可。  

2008年,中国成立全国螺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螺纹测量分会,为建立中国的螺纹检验标准体系奠定了基础,填补国内外标准螺纹检测技术空白,引领世界螺纹技术发展走向。  

截至2021年,中国牵头发布ISO/TC 1国际标准11项,占ISO/TC 1所有国际标准21项的52.4%,依托我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中国正在不断引领国际螺纹标准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