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建党百年话标准 > 标准故事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以标准化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 引领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8-04 10:55      

 “民机研制,标准先行”。标准是航空器全球化设计、制造和保障的最大技术数据来源,对中外联合研制航空器项目的成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俄两国联合研制远程宽体客机(CR929)等项目启动伊始,两国在民用航空标准化领域开展了密切合作。  

2016年3月,在中国工信部、国家标准委、俄罗斯工贸部、俄罗斯技术调节与计量署的共同支持下,中俄双方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工业合作分委会民用航空合作工作组”机制下,组建了中俄民机标准专题组(以下简称专题组)。广泛吸纳两国民机研制企业、科研院所、标准化机构数十名专家参与,紧密围绕中俄联合研制的CR929等民机项目需求,开展标准化合作。  

探索标准互换互认  

基于两国自产标准(非ISO、IEC标准)的互认合作,在中俄两国均属首创,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供遵循。专题组成立之后,两国中俄专家就标准互认开展探索,合作之初也存在诸多争议,但仍瞄准民机联合研制这一共同目标,从标准目录交换入手,逐步深入至标准正文交换、翻译、比对、分析,进而形成标准互认目录。  

2016年9月,专题组制定并签署了 “中俄民机标准互换互认工作程序”,据此完成了首批767项中俄两国标准目录的交换。2017年3月,专题组制定并签署了“中俄民机标准正文交换程序”,在先期交换标准目录的基础上,选取了591项标准进行了正文交换。2017年至2018年,专题组完成了首批591项中俄两国标准正文的翻译、比对、分析,形成了初步的标准适用性分析报告,并进行了多轮研讨磋商;2019年3月,专题组签署了首批“中俄民机标准互认目录”,互认目录中包括232项中俄两国标准,其中中方标准181项,俄方标准51项,全部为中、俄两国自产标准。并将互认目录及标准推荐至CR929等项目选用,为型号研制提供了有力的标准化工作支撑。2019年4月,“中俄民机标准互认目录”被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  

探索联合修订标准  

2019年3月,在前期中俄民机标准比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CR929等民机项目需求,专题组进一步探索联合修订俄罗斯标准。组建了噪声控制(TF1)、通用质量特性(TF2)两个任务小组,邀请中俄两国二十余名专家参与,对《GOST 20296-2014 民用飞机和直升机—客舱及驾驶舱允许的噪声声级及其测量方法》和《GOST R 56080-2014航空技术产品—飞行安全性、可靠性、测试性和维修性计划—通用要求》两项俄罗斯标准开展联合修订,使其主要技术指标满足两国联合研制的民机项目需要。  

2019年10月,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TF1、TF2两个任务小组的中俄专家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成功完成了对上述两项俄罗斯标准的修订,调整了标准的关键技术指标,制定了标准补充文件。  

探索标准联合制定  

经过多年密切配合,中俄两国专家逐渐形成工作默契,具备将合作向更深层次推进的基础。2019年联合修订标准工作的顺利完成,为两国专家树立了信心。2019年10月,双方商定结合共同技术优势,根据民机研制急需,探索联合编制标准。  

2020年,中俄两国专家联合提出的ISO 5224《旋翼飞行器飞行动力学—概念、量和符号》国际标准提案在ISO/TC20/SC8“航空航天名词术语分委会”正式立项,目前已推进至DIS阶段。2020年初,专题组成立了声学设计要求(TF3)任务小组,启动了联合编制《运输类飞机舱内声学设计要求》任务,目前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计划在2021年年底前完成标准草案编制,后续将按照两国有关要求和工作程序等同发布为两国国家标准。  

三个“首创”  

在两国四部委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两国民机研制领域各单位的积极参与下,中俄民机标准合作开展了诸多首创性工作,首创之一:围绕航空器联合研制,开展基于两国自产标准的互认合作;首创之二:结合航空器联合研制项目需求,开展对俄罗斯标准的联合修订;首创之三:密切跟踪航空技术发展趋势,联合编制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中俄民机标准合作,探索了一条基于两国工业合作开展标准化合作的路径,有关合作经验可在其他行业的标准化合作中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