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建党百年话标准 > 标准故事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以标准化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 引领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9-08 11:37       信息来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领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对外发射服务、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合作研制到中欧伽利略计划实施,再到尼星的整星出口,都是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典范。标准成为这种交流与合作的语言和共同遵守的准则,是进行技术协作与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我国掌握并灵活运用航天国际标准,以此作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范和技术语言,构建起了中国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技术基础;同时,我们积极参与航天国际标准化工作,成为国际航天标准的制定者,体现了中国航天的软实力。

十年磨一剑,实现零突破  

自1990年4月7日我国成功运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对外商业发射的次数不断增加,与国外卫星公司之间的技术协调工作也越来越多。在这些技术协调工作中,运载火箭有效载荷界面的飞行环境条件是重要的星箭接口条件之一,由于运载方和卫星方对应交付的飞行环境数据范围及方式不统一,双方容易出现分歧,从而为国际卫星商业发射的合作造成了障碍。  

例如,在我国1992年用CZ-2E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澳大利亚奥普图斯通信卫星、1997年用CZ-3B发射美国劳拉空间公司制造的菲律宾马部海卫星,以及2005年用CZ-3B发射法国泰雷兹阿尼亚宇航公司制造的亚太六号通信卫星等卫星商业发射过程中,都出现了国外卫星公司索取的技术资料很多,有的已经超出接口控制文件所规定范围的问题,特别是在火箭飞行过程出现异常和有效载荷在轨工作不正常时,有效载荷飞行环境的相关问题经常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但由于没有标准,大量的技术协调工作没有一个共同依据的准则,每一次谈判,我国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消耗很大精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交付和服务的提供。为简化和统一星箭技术协调中有效载荷界面力学环境的工作内容,保护运载火箭方的技术和资源不被无限制扩散,同时为了使运载火箭和有效载荷双方的数据处理结果具有可比性,我国提出制定《星/箭飞行环境遥测数据处理》国际标准。此项国际标准一经提出,立即成为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和巴西等航天技术实力较强国家关注的焦点,标准制定过程中各国技术意见交锋极为激烈,我国积极应对,最终获得了各国高度认可,并以全票通过。此项标准从立项到发布历时近十年,广泛征求并协调了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的意见,几经易稿,不断完善,ISO 15862《星/箭飞行环境遥测数据处理》于2009年正式发布。  

该标准的有关数据测量、处理等要求已经在长征系列CZ-2C、CZ-3A等运载火箭发射尼日利亚通信一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B等过程中得到贯彻执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合同双方的工作效率。  

我国航天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迅猛发展  

中国航天国际标准化工作逐步呈现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态势,从历时10年完成一项国际标准到如今的每年发布1至2项国际标准,在中国航天国际化的战略规划中主动布局,有效引领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尤其是“十三五”以来,我国着力推进航天领域标准国际化发展,建立了标准体系、管理体系、人才体系多元一体的标准国际化管理模式,制定了25项协调统一、技术先进的国际标准,形成了一支近百人的标准化复合型人才梯队,培养了一位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0/SC13主席的领军人才。  

制定国际标准数量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制定航天国际标准数量已从“十一五”初期的1项快速增长为“发布16项,在研9项,培育5项”,形成了培育、立项、研制、发布的阶梯式国际标准研制模式。  

“十一五”期间,我国同步推进实施国际标准“引进来”、中国标准“走出去”双向发展道路,在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标准的同时,积极寻求“单点突破、积累经验”,制订了ISO 16781《航天系统—控制系统仿真要求》、ISO 15862《星/箭飞行环境遥测数据处理》等国际标准。  

“十二五”期间,我国运用系统工程理念,对航天领域国际标准制定规则进行深入分析,横向对比各专业制标方向,提取共性因素,并在我国航天特色管理模式基础上,制定了ISO 18238《航天质量问题归零管理》、ISO 16679《航天系统—星箭分离远场分析要素》等国际标准。  

“十三五”期间,我国在总结经验和共性需求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空间环境碎片等热点领域,同时结合我国技术优势和目前国际标准尚为空白的专业领域,如空间环境试验,制定了ISO 23312《航天器空间碎片减缓详细要求》、ISO 21494《航天系统—磁试验》等国际标准。“十三五”期间我国航天国际标准数量增量13项。  

专业的国际标准化人才序列逐步组建  

当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起近百人的国际标准化研究攻关团队,培养了40余位国际领域标准化专业研究人员,负责跟踪研究不同专业领域国际标准化组织运行,挖掘国际标准培育方向;形成一支在ISO官网注册、在国际国内专业领域有一定话语权的权威专家队伍,含各专业专家30余人;指导培养20余位国际标准项目负责人;5位复合型管理人员在国际标准化领域深耕多年,有望进一步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小组召集人。2018年,航天标准化院标准化专业副总师周玉霞全票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航空航天技术委员会空间数据与信息传输分技术委员会(ISO/TC 20/SC 13)主席,任期6年。此次当选ISO/TC 20/ SC 13主席,是我国首次担任航天领域国际标准化机构的领导席位,是航天标准国际化进程中取得的又一项重大突破,为我国航天领域“唱响国际”提供了广阔舞台。  

航天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将以国际标准化为重要支撑,提升中国航天在国际航天领域中的贡献度,创建国际一流标准,让中国航天品牌唱响太空!  

供稿: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5)